收益率攀升、散户投资者三季度疯狂涌入,重返债市已当时?
今年以来,在美联储等主要央行同步激进加息的背景下,全球各类资产“泥沙俱下”,持续多年的“债牛”也戛然而止,转而跌入70年一遇的熊市。
不过,这一趋势似乎有再度反转的迹象:第三季度,全球债市吸引了大量散户资金。一些债券基金经理认为,机构投资者对债市的兴趣也正在重燃,随着债券收益率达到多年新高,且美联储有放缓加息的迹象,投资者重回债市的时机似乎已成熟。
【资料图】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看过去时,2022年会是债市整体亏损和撤资的一年,而2023年绝对会是债市存在机遇和再投资的一年。”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固收主管吉特林(Mike Gitlin)如此断言。
散户投资者涌入债市
虽然美联储连续大幅加息打击了债市,但随着基准利率提高,债券正成为有风险偏好的散户投资者的一种美股替代投资品。Interactive Brokers Group Inc.的零售债券平台的交易数量在第三季度达到平均3000笔/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倍。散户投资者正疯狂涌入债市,希望获取十多年来最高的债券收益率。虽然在由大型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庞大美国债券市场中,散户投资者是相对较小的参与者,但随着散户成为一种新的投资风向标,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也会参考散户资金的动向。
Interactive Brokers的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执行副总裁桑德斯(Steve Sanders)称:“投资者对债券的投资兴趣在近期越来越浓厚。之前,当利率较低时,利率无法弥补债券下跌的损失,因而投资者对债券兴趣寥寥。但现在,利率水平已回升,更多投资者认为有需要将债券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除了直接债券交易,两只最大的垃圾债ETF也吸引了创纪录的资金。上周,iShares iBoxx High Yield Corporate Bond ETF (HYG) 吸引了11.5亿美元的新现金流入,为自3月以来的最大流入量,也是有纪录以来的第六大流入量。SPDR Bloomberg High Yield Bond ETF (JNK) 吸引了逾1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创下历史最高单周流入量。两者叠加吸引的单周资金流量也创下有史以来最高水平。
美联储激进的加息政策使得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后持续徘徊在4%左右,而企业债较之基准国债利率还能提供可观的溢价。比如,有外媒追踪的一揽子评级最高的企业债的平均收益率为5.6%,仅仅略低于13年来的最高水平。
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固收副总裁卡特(Richard Carter)表示,随着美联储连续加息,各类债券收益率对投资者而言都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对那些此前曾争抢通胀保值储蓄债券“I系列债券”(I Bonds)的散户投资者而言。“I系列债券”由美国财政部发行,稍早时一度提供高达9.62%的收益率。美国财政部的“TreasuryDirect”网站是投资人唯一能够直接购买I系列债券的渠道,因为太多投资者涌入抢购,曾导致网站瘫痪。为此,11月1日起,I系列债券支付的利率被调降至约6.47%。
债基经理:重返债市时机将至
在散户疯狂涌入的同时,随着上周美国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显露出通胀放缓迹象且债券收益率吸引力提升,不少基金经理也认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投资者,重返债市的时机都已临近。
“我们看到投资者对我们的债券收益策略重新产生了兴趣。”全球最大的债基投资管理公司太平洋管理(Pimco)首席投资官伊瓦辛(Dan Ivasyn)称,“我们看到了某些债券类别资金外流情况缓解,一些债券类别甚至录得了资金净流入,我们旗下的主动管理债券基金也开始上涨。”在他看来,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今年稍早,由于利率上涨令债券下跌,且债券多年来罕见地与股票齐跌,债券投资者损失惨重,也对债券对冲股市的作用产生了怀疑,但对于新投资者而言,各类债券投资品眼下都能提供多年来少有的高收益率。
贝莱德(BlackRock)全球固收策略团队负责人沃森(Marilyn Watson)也表示:“如今,固收投资者所处的环境与我们此前一段时间以来所看到的已截然不同。债券投资者现在可以通过风险可控的方式获得有吸引力的收益水平,特别是从那些期限较短、评级较高的债券品类中。”
景顺(Invesco)首席投资官巴切(Stephanie Butcher)则表示,公司的固收团队现在非常乐观,“因为投资级企业债和垃圾债的收益率目前都已达到多年来的最高水平。终于,投资者能够为承担的更高风险获取额外收益了”。
联博基金公司(Alliance-Bernstein)固收联席主管迪斯菲尔德(Gershon Distenfeld)指出,债券市场的快速复苏是有先例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企业债的价格反弹速度快于股票。他表示:“基金经理们都预计,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将很快回到固收领域,因而不少债基经理已经在争抢仓位。大家都在等待美联储停止加息,一旦加息暂缓,投资者就会大举涌入固收类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