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焦点:14幅墓葬壁画,窥见古人的生活细节
在奔赴昆仑山的升仙道路上,有龙车、鱼车、兔车、龟车、象车等交通工具;西域来客虞弘的墓葬画中,出现了粟特乐师、柔然王射狮、波斯王出行等场景,勾勒出其家族在亚洲大陆的迁徙轨迹;盛宴上有美食、歌舞、杂技,背后是权臣试图通过“夫人外交”来笼络人心……如果没有墓葬壁画,一千年前的这些生动历史细节,就将随着王朝覆灭而永远消失。
古人去世后,会留下墓志铭或墓葬壁画来纪录生平。上世纪初,陇海铁路开始修建,洛阳是铁路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大量沉睡千年的古墓被陆续发掘,出土的墓志铭弥补了史书记载中的很多不足,至今还有很多相关著作出版,如《漫长的余生》《离形去智 无累乎物: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等。
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苗子兮认为,墓葬壁画可以视为墓主人的另一部传记,历史价值同样值得关注。2017年,苗子兮和丈夫一起离开出版社当起自由职业者,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各地观看各种壁画、画像石,到过山东、吉林、甘肃、新疆,也去过土耳其、伊朗感受古老帝国的荣光。新书《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就是此番游历的成果,苗子兮选取了从汉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14幅墓葬壁画,透过它们,不仅看到墓主人的生前故事,还有大时代起承转合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相关资料图)
《观我生》源自《周易·观》,北朝文学家颜之推写过《观我生赋》。但在本书中,苗子兮用的是三个字的字面意思:“观看我的一生。”她用纪传体的方式还原了14种人生。这些墓主人身份各异,有皇亲国戚、豪门贵妇、边地小吏、异域来客、农夫牧人,通过他们的生平故事,可以读到上千年历史背后的沉浮:士族高门被打压后走向没落,科举为寒门士子打开上升通道,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西域失势,中国开始转为内向……在解读墓主人的过往中,苗子兮也多次感受到个体在历史沉浮中的无力,抒发了很多历史感慨,“乱世中,一切荣华富贵都是梦幻泡影”,“培植一棵大树需要数代人的努力,而摧毁它只在顷刻之间”。
第一财经:为什么会对古代墓葬壁画感兴趣?
苗子兮:我们每天都要照镜子,以正衣冠。同样,古人的故事也是一面镜子,当我们困顿的时候,当我们迷茫的时候,当我们志得意满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去看看这面镜子,有时候能获得慰藉,有时候能获得鼓励,有时候能获得警示。这就是历史为什么那么迷人的原因。墓葬壁画可以被视为是墓主人的另一部传记,在这部传记里,他也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而墓主人之所以要画下这部传记,或许就是为了在漫长的永恒里一遍遍地观看自己的一生。当然,有朝一日,墓葬被打开,后人也看到了他的一生。我们观看墓葬壁画,也是在观看另一面镜子,比起文字书写的传记,这部传记色彩更丰富,情景更生动。我觉得把壁画里昔人的故事讲出来,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了。
第一财经:中国古代墓葬壁画非常多,如何筛选出14幅并形成一个写作主题的?
苗子兮:选择标准有几个。一、图像精彩好看,大多数壁画都是壁画中的杰作,往往展示了那个时代艺术上的光辉;二、壁画能反映出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趋势,比如从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看出气候变化下农夫与牧人的争斗,从山西太原虞弘墓石堂浮雕看出亚洲大陆上帝国间的纵横捭阖,从河南登封北宋李守贵墓看出王安石变法下官府、富民与贫民的角力;三、兼顾时代和地域,以14个故事串联出千年的历史轨迹。
第一财经:你选的壁画里,有一半以上都与当时的定襄郡、楼兰等“边境”部族有关,这样的安排是巧合还是你本身就有意关注边境与中原的互动?
苗子兮:首先,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即交往是文明发展的动因,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也是文明蓬勃发展的时代,反之,固步自封则是文明僵化和走下坡路的开始。事实上,中华文明在长久广泛地与其他文明进行人群、物质、文化上的交往,有容方成其大。所谓“边境“,就是文明最直接碰撞交融之地,它相对于当时的政治中心是“边境”,而在文明的版图上,却是异彩纷呈的“中心”。所以我有意地予以这些地区这些人以更多的关注,而且他们的故事也确实十分精彩,比如河西走廊的粟特商人,楼兰的贵霜移民,往来于亚洲大陆的“鱼国”外交官。
《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
苗子兮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