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社论:超额储蓄的利用 在于疏导而不宜强行撬动
2023年伊始,居民的超额储蓄颇为引人关注。
去年居民存款超额增长。央行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新增住户存款累计14.9497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如果加上12月的新增存款,去年新增住户存款累计将超16万亿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最近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元旦假期一些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增超两成。一些机构认为居民超额储蓄中将有部分成为购房首付,引人对超额储蓄进入消费和投资有所期待。
这首先需明晰超额储蓄究竟为何方神圣,去年为何大增。其实,超额储蓄并非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记账在居民部门的受限使用资金。诺奖得主、行为金融学家塞勒认为,居民一旦获得收入就在其心理账户上安排了用途,用马斯洛五大类需求来分析,居民要拿出多少用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早在收入到账那一刻就已各有所属。
让居民拿出超额储蓄来改善生活,前提是要解决居民的安全之虑。
当下社保、公共民生都存在一定缺口,居民放弃即期消费,把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于未来自己的养老、医疗还有很大的担忧。
而之所以超额储蓄去年大增,直接原因是有关部门对银行理财产品采取净值管理,使居民将大量投资于银行表外的资金,再次搬回银行表内;深层原因可能是经济社会信任成本和风险溢价上升,触动了居民避险需求。
要使超额储蓄进行消费和投资,以购房为例,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突破:一是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如果未来可能面对失业和收入下降,则会让居民对住房消费望而却步。一是房产这一风险资产的价格是否重估到位。目前部分城市或地区房价相对居民收入而言,依然畸高,这注定购房是高风险投资,在避险需求主导的市场下,要推动恐非易事。
因此,不论是供方还是需方,都要坚守商业伦理,要引导人们理性消费,不要诱导居民在家庭资产上明显错配。而居民也需理性消费,切忌冒险。
为此,真正要让超额储蓄转化为市场有效需求,关键是要采取积极举措促使居民调整心理账户。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要在公共民生领域加力提效。提升社保覆盖保障度和替代率,推动居民对未来的安全需求做出相应调整。
其次,为企业营造法治化、规范化营商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和选择的自由,收入才能成为消费的函数,人们才能敞开心扉、敞开怀抱,去享受美好的生活。
最后,基于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的视角,积极促进各类风险资产价值重估。比如房地产和建筑业占国内GDP的14%,如今已是经济社会运行的成本,让房价理性回归,是经济社会的必经之役;不破不立,担负不起破的代价,就享受不了立的壮观。
疏导欲其宜,径度有所异。超额储蓄告诉我们,中国居民在用预防性储蓄防护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而要让居民生活得更好,让我们的经济更加健康地运行,还需政府在社保、公共民生等投入上加力提效,让居民更加放心,敢于消费,乐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