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技术进医保,但提高生育力光靠“试管婴儿”还不够
田刚(化名)和他的妻子在两年多前通过试管婴儿的方式喜获“千金”。田刚向第一财经记者讲述,他与妻子考虑怀孕时,妻子已经38岁,他们在三年里一共跑了6家医院,但由于一些医院检查时体验感受不佳,当中一度想放弃。
【资料图】
田刚在上海从事医疗健康行业,对技术还是相信的。在数度中止治疗后,田刚夫妇下定决心,找了一家三甲医院的生殖中心做了试管婴儿,在第二次尝试后成功了。现在孩子也已经快三岁,前后所有的治疗费用大约10万元。
10万元对于田刚家而言并不算吃力,但对于中国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近日,国家医保局集中回复了关于建议将不孕不育、辅助生殖相关技术费用纳入医保的提案。国家医保局表示,将逐步把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优生优育门诊,提供不孕不育诊疗服务。
生殖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日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国家终于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对于不孕不育的家庭而言是特别大的福音,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对于一部分没有支付能力的家庭而言。但是寄望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并非首选。保证妇幼健康,促进适龄夫妇的健康生殖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保障。”
“试管婴儿”是最后方案
辅助生殖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合子、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实现生育目的的技术。辅助生殖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配子或胚胎冷冻、配子捐赠、胚胎活检、辅助孵化等各种衍生技术。医保的范围是包括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两个部分。但是纳入医保范围的适应证及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其临床上可操作性。
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背景是我国生育力减低的现状。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中国近年来的出生人数和生育率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主动的人工流产达到964.7万人次,非意愿的人工流产成为一个公共问题,不仅造成社会经济负担,同时也严重损害女性的自然生育力;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过去20年里,发达国家男性的精子浓度平均以每年2.6%的速度下降。
根据2019年“中国妇幼健康事业进展与展望报告”提示,我国不孕不育问题突出,不孕率高达10%~15%,有近5000万人群面临不孕不育的困扰。
尽管不孕症人数增多的趋势突出,但黄荷凤强调,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做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是治疗不孕症的最后一步。根据2019年全国的数据统计,我国辅助生殖技术诊疗的周期数达126万个周期,助孕的活产婴儿数达到38万余,占同年活产婴儿总数的2.6%。
“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每年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人口30余万。虽然这个数目对于总人口增加贡献不大,但是对于每一个不孕不育的家庭而言,能有一个孩子的意义都是极其重大的。”黄荷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黄荷凤介绍称,一般而言,一个“试管婴儿”周期的费用平均约为3万元,而如果是因为遗传性疾病,那么还需要借助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技术,一个周期的治疗费用可能要高达6万~8万元。她还提醒称,体外受精的成功率大约50%,因此无法保证做一次就能成功。
“自然怀孕一次就成功的几率20%左右,试管婴儿现在成功率已提升至每移植周期的40%~50%。所以千万不要误解,首先这个妊娠率已经很高了;再者,不是每一对夫妇都那么幸运,一次就能成功。”黄荷凤解释称。她还表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辅助生殖医学方面的水平处于全球领先,与发达国家并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生殖中心主任董曦早在1998年就开始帮不孕症患者做“试管婴儿”。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多年来,辅助生殖行业经历了很多变化,比如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增长了,从过去的30岁左右到现在的35岁至38岁;因为试管婴儿的普及率更高了,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的平均治疗难度也上升了,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才会集中到大城市来看。
目前,在上海妇产科专科医院,辅助生殖量每年可能会达到近万个试管婴儿受精周期;一些大型三甲医院的生殖医学中心也能达到每年上千个。
“不过以上海为例,试管婴儿的费用20多年来实际上是一直没有怎么涨,但同时其他辅助生殖治疗相关的原材料、成本这些都在涨价。”董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做的第一个试管婴儿的价格大概是2万~3万元,今年也还是这个价格。因为过去都是自主定价,现在地方的定价都规范化了。”
“过去对于一些比较困难、没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家庭,医院会通过红十字会等机构捐赠等途径施以援手。”董曦也表示,不孕症里面大约有30%可以通过使用包括促排卵药物在内的一些治疗手段解决问题的。“这些前期的治疗费用未来有可能会纳入医保的,帮助患者减轻了一部分负担。”
费用等细则仍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关于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细则,各地也十分重视积极观望,酝酿跟进实施方案。
黄荷凤表示,在未来出台的细则中,尚待明确的问题包括:适用医保的年龄段、覆盖多少个体外受精周期、医保的药物使用、手术操作和实验室培养的费用如何定价等等。
2022年2月,北京出台了《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已将门诊治疗中常见的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精子优选处理等16项涉及人群广、诊疗必需、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并调整了相关费用。不过,新政落地还存在延迟。
杭州也正在酝酿出台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方案。此外,2023年1月1日起,参加杭州市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西湖益联保”的居民,在2023年度实施辅助生育的参保市民,将可获得最高3000元的报销。
“辅助生殖的手术费用和实验室培养费用各个地区均有所差异,是否需要有全国统一的收费标准?这些问题涉及的流程较为复杂,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黄荷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希望国家尽快出台在临床上更加具有操作性的细则。”
她特别强调,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主要目的应该是针对不孕不育或者遗传性疾病的患者,以帮助不孕症和遗传病家庭。“适应证的掌握至关重要,千万不能导致无医学指证的性别选择或多胎生育等。”黄荷凤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谈及冷冻卵子或冷冻精子未来是否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时,黄荷凤表示:“辅助生殖技术不仅涉及医学问题,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社会伦理问题,我们医保需要解决的是眼前最为迫切的一部分需求。与男性的精子保存一样,女性的自身卵子保存也应该适时地予以考虑。”
为了提高人口生育率,黄荷凤表示,提倡健康生殖,保护生育力迫在眉睫。包括做好青少年性教育、减少非意愿的人工流产 ;鼓励适龄生育,避免非必要的生育年龄延迟;保护生殖环境、减少男性精液参数持续性下降的现状;同时也需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嗜好或肥胖等亚健康状态对生殖健康的损害;此外,提倡备孕夫妇在孕前进行生殖健康的相关咨询,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这些都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关技术国产化存在巨大空白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2021年以来,我国多个地方的五年规划中,都已将辅助生殖服务需求增长列入其中。陕西、山西、安徽等省份在5年规划中提出,将按照每230万~300万人口设置1个辅助生殖技术设施。此外,截至2022年5月,我国获批的辅助生殖机构共有539家,仍存在供给缺口。
另据沙利文预测数据,到2025年,中国辅助生殖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85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5%。
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也为辅助生殖相关的药物和医疗器械产业带来发展机遇。目前在治疗不孕症的药物方面,已经有部分促排卵药物实现了国产化,例如丽珠集团的丽申宝、齐鲁制药的安欣保、金赛药业的金赛恒等;不过,在辅助生殖检测试剂、取卵针以及冷冻液等医疗器械方面,国外产品份额超过九成,在一些领域,国内产品甚至仍是空白。
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在一份《关于鼓励生育力保存和辅助生殖领域试剂自主研发的提案》中称,在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复苏试剂领域,目前国内甚至根本没有注册产品,完全依赖进口。
徐丛剑表示,国产相关产品的研发难度大,申报周期长,且申报费用较高。尽管该领域的国产替代空间巨大,但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技术突破,且很大程度依赖政策的支持。
在田刚看来,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技术、产品,能够惠及患者的就应该得到推广。“我们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使用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优先级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候的感受和疗效,是最为重要的。”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