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看:复旦上医力推科研成果转化,上海医药创新如何对标波士顿
日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行第二期复旦上医“枫林科技沙龙”,有六个重点科研项目的专家、教授依次上台,对在场的投资人进行路演,与医疗界同行切磋,希望加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投放到市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在致辞中表示:“申请专利,就要最大程度转化应用。”
复旦上医申请的专利数量在快速增加,最近一年超过1000项申请;复旦药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李聪教授介绍,药学院每年的专利申请量有100件左右,获得授权的约60件。
除了专利数量快速增加,科研成果落地也效果显著。李聪说,过去5年复旦药学院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了7亿元以上的合同金额,一些科研成果不仅在国内落地,而且进入到美国进行临床研究。
(资料图片)
朱同玉表示,复旦上医正在将“枫林科技沙龙”打造成一个跨界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切实推进基础和临床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开展具有前瞻性、引领性、融合性的原创研究并服务于“双一流”、“地高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药学与监管科学重点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下称“地高建”)学科建设,寻找未来新的发展点、增长点,打造创新思想的汇聚地。
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向军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复旦上医有深厚的科研基础,大量的专利需要转化。有组织的科研,亟需建立一个医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既探索前沿科学,又支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陈向军博士期间就开始研发的诊断重症肌无力伴有胸腺瘤的titin抗体诊断试剂盒曾经获奖,此后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学成回国,现任复旦上医科研处专门负责成果转化的副处长。
“枫林科技沙龙”目的是搭建平台,希望逐步建立信息互通的“项目库”、“专家库”、“公司库”和“基金库”,做到转化项目的精准对接,陈向军介绍,已有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许杰教授项目,在获得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领投的天使投资后,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
目前“枫林科技沙龙”已举办两期,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鲍靖等人成为沙龙的座上宾,后续每个月计划举行一次,聚焦于人工智能、脑科学转化、基因治疗和小分子药物等前沿话题。
朱同玉称,中国发表的论文数量现在已居全世界第二,专利数量世界第一,但是还有大量的科技领域被人家卡脖子。我们不但需要paper(论文),更需要把paper变成产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百姓。科研成果要实现转化,需要投资人帮助判断项目离落地有多远,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也让投资方获得价值。
出席“枫林科技沙龙”的专家和学者对美国大波士顿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科研成果转化体系进行了研讨。
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总裁郭秋杉带来题为“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的要素和生态”的分享,他以波士顿生物医药生态发展为例,详解不同阶段波士顿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模式及相关经验举措。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意识到自己的科研实力、领先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商业优势,因此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案,明确鼓励高校院所的专利权属并鼓励与企业界合作转化开发。
在大的政策背景下,大波士顿地区抓住了机会,为新兴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松绑,当地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医院(麻省总医院等)和高校(哈佛大学等),开始发力产业转化;后来又吸引了大药厂逐步进驻,覆盖企业成长各个阶段的投资基金也纷至沓来,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充分流动,形成了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在这里诞生了大量的以创新技术转化为特色的公司,很多科学家转型为创业者,也吸引和培养了大量工业化人才。大波士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绝对领先的优势与活力,在全球排在第一位。
复旦上医所在的徐汇枫林地区,与大波士顿地区有较多相似之处,有代表创新策源地的国内一流医院和高校,中科院相关院所也在附近,如果要对标波士顿,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
郭秋杉分析道,大波士顿地区有许多符合起步阶段实验需求的孵化器载体,枫林地区目前的商业孵化器载体普遍缺乏实验功能的承接条件,且租金较贵,希望做科研成果转化的学者如果没有资助和扶持,很难就地完成符合基金要求的概念验证工作;另外,国内的大型药企还没有跟创新成果和初创公司形成包括合作开发、权益转让、投资并购等高密度的产业联动。
与会者还提出,各地现在都很重视科研成果,为了吸引人才,出台了鼓励性、扶持性的政策,比如落地奖励或者是研发费用补贴等,对科学家也颇具吸引力。
郭秋杉还表示,上海生物医药的创新转化氛围越来越浓,在要素与生态得到进一步完善之后,相信整个转化链条一定会更加顺畅。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是2020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上实集团发起设立的专注于上海及长三角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投资平台。目前团队在管的有两只基金,完整覆盖了从创新转化、成长期、成熟期的项目,这两只基金由上实集团和上海医药作为基石出资人。此外,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正筹建美元基金,面向境外顶尖生物科技,构建“链接沪港、面向全球”的投资生态圈。
关键词: 生物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