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点!两会话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四大问题、三个“亟待”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突出难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案中指出,该项工作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集成技术相对缺乏,市场参与不足,到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仍任重道远。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实践层面,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仍然偏低,粪便氮、磷还田施用量分别仅占排泄量的 30%、 48%,粪便肥料有效商品率仅为6.2%,整体利用率和利用质量均不高。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分别是:污染现状底数不清、法规和标准建设有待完善、治理理念和方法还不够系统科学、管控成效不显著。
以治理理念和方法为例,治理主要靠经济激励,相关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性不强,在政策制定、实施和绩效评价中未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治理以“堵”为主,没有建立“疏”“堵”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分散独斗”比较明显,以汇水单元和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系统治理理念有待加强。治理手段较单一,示范工程可推广性较差。重源头防控,对过程拦截和养分回用重视不够。
由此导致虽然问题日趋被关注,但部分地区治理成效、水质改善效果不明显。同时,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同一部门又涉及多个业务司局,工作条块分割,而基层对科学治污与增产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不深、作为不够。
由于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关于政府主导推动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建议》中,刘永好提出了三个“亟待”从政府层面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受制于各养殖企业治污思路不统一、利用途径不通畅、处理过程无收益、容易与接收方产生纠纷等因素,亟待政府进一步强化主导,加以深度谋划和系统安排;
二是,不论养殖企业还是农户,目前粪肥施用主要靠经验,施用时间和施用量不科学,加之沼渣、沼液等以表施为主,不仅容易造成作物减产,还会带来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亟待政府确定养分平衡标准,并对施用环节精准帮扶;
三是,粪污资源化利用需要充分考虑企业投入、农户意愿以及有机肥厂的积极性,亟待国家层面研究相关的奖励和补贴政策,这样才能让粪污有更好的去处。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状,民进中央在提案中建议,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与此同时,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聚焦鄱阳湖、丹江口、白洋淀、洱海、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协同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目标,实施一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重大工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完善生态环境目标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等。
刘永好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整体规划。比如,综合各地产业特色、土地用途、肉蛋需求、气候土壤等因素,建立符合当地畜禽养殖承载力的养殖规划,强化“以地定畜”的总体原则。
再比如,坚持科学施用,探索区域内养殖粪污养分平衡管理机制。参照国际养殖业发达国家普遍关注种养平衡的经验,通过制定规章、办法、技术规范等形式,推动县级地方政府在进行县域规划时,统筹考虑种养循环,并根据各县实际情况出台养分管理专项规划。
此外,在养殖企业、有机肥厂家、农户等粪污资源化利用多方,出台奖补政策,提升参与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