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资讯丨两会话题: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这些突出问题值得重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资料图片)
耕地质量关系粮食安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在调研中发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作为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用油安全也非常重要。九三学社中央在提案中指出,油菜基本不与主粮争地,是我国极具潜力的传统油料作物之一。大力发展油菜产业,让“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近年来人均口粮消费量持续下降,牛羊肉、奶类草畜产品需求旺盛的现实,九三学社中央在提案中也指出,目前,牛肉和乳品自给率只有75%和62.8%,比照人均牛羊肉消费世界平均水平和我国膳食指南对奶类摄入量的建议,未来对草畜产品的需求还将增加一倍以上。当前,影响草食畜牧业发展和供给能力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仍未解决。
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三大问题
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相继出台系列标准和实施意见。到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19.18亿亩耕地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
赵皖平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三大问题。
比如,落地为“高大上农田”的现象依然存在。过度靓化景观林带和沟渠塘,大宗作物田间盲目铺设先进喷灌设施,农田物联网系统、遥感系统、自动化作业系统等现代智能化高新技术任意嫁接,带来“看起来很美”的直观效果,而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要求被忽视或弱化。
再比如,片面追求完成建设指标任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设置了进度预期,该预期被分配给相关省份,各省又对指标进行市县区的再分解,成为相关地方政府的一项“政治任务”,不可避免带来“为了指标而指标”的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地方长期处在建设过程中,对建设的实效缺乏系统科学的“回头看”。2020年5月,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20.23亿亩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仅比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占比仅31.24%,中低产田面积占比仍近70%,与20年前相比提升并不明显。
最后,“建、管、用”协同的良性运转机制有待提升。由于高标准农田“建、管、用”主体责任人不同,“重建轻管”问题仍较突出。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赵皖平建议,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合理安排科学开发。比如,统筹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要把耕地、道路、排灌渠道、排灌站、输电线路、生态环境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二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整合资源强化管护。比如,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管护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切实改变重建轻管局面。探索建立以“粮食产能提升”为核心的质量综合评价制度等。
三是打造示范工程,保护耕地提高质量。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推行“高标准农田+农业企业+基地+园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一批农业全产业链等。
油菜产业发展背后面临的问题
对于当前的油菜产业,九三学社中央称,生产效益较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因品种与栽培技术不优,我国油菜平均单产138公斤左右,与欧盟220公斤差距较大,按收购价每公斤7元计算,亩均产值不足千元。尽管2022年国家安排了30多亿元的项目资金用于支持油菜生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户积极性,但因单产低、效益低,农户种植意愿仍不强烈,大量适宜种植油菜的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品种、栽培技术方面,我国油菜市场品种“多乱杂”现象仍然存在,品种质量参差不齐,单产水平低,且品种选择和田间管理沿用习惯做法,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以及相应的生产新技术较少。
在生产机械化方面,目前,我国油菜耕种收机械化率总体为60%。其中,机耕率接近85%,机播率仅为35%、机收率仅为44%,移栽机械化率几乎为零。联合机收损失率较高,分段机械收获缺乏成熟的割晒机械,对油菜产业发展影响较大。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九三学社中央建议,首先,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大力开发长江流域冬闲田扩种油菜,扩大油菜产业种植规模。有序推进“油菜北移南迁”,扩大油菜产业布局;积极实施“油菜上山”,发展旱地油菜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油菜秋冬播生产工作纳入政府督查激励、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
其次,抓好油菜种业科技攻关,提升油菜生产效益。加强种业科技攻关,注重高含油量、高油酸、抗根肿病、适合机械化生产和多功能利用等育种方向,提高油菜单产,提升油菜产业经济效益。
最后,持续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强油菜适宜农田改造与宜机化建设;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加强油菜机收减损技术研究、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降低生产成本等。
加快推进草畜业发展
对比国外发达国家,九三学社中央提到,国内面临三大难题。
具体来说,一是,畜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在欧美澳等农业发达国家,肉奶供给主要以草食动物为主,草食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50%以上,部分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达80%以上。然而,我国长期猪禽产业一枝独秀,占畜牧业比重80%以上。草畜业生产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二是,草食畜牧业生产方式有待转变。在国外,包括美国、阿根廷、巴西等主要大豆出口国,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以草产肉”,草对畜产品的贡献率高达60%—90%。然而,我国则长期是“以粮养畜”为主。目前,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已达7.8亿亩,占比超过耕地总面积43%,自产玉米和大豆绝大部分用于满足饲料粮需求,仍供不应求。人畜争粮的发展方式加剧我国粮食结构性缺口,大豆成为最主要的粮食进口品种,“用国外的粮,养中国的牛羊”极大增加了肉奶供给的对外依存风险。
三是,饲草产业发展缓慢。在发达国家,农业基本构建了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饲草业约占种植业三分之一。我国苜蓿、燕麦和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仅1650万亩,年缺口达5000万吨。
与此同时,国内草种业严重滞后于其他种业,牧草品种60%以上依赖进口。
以紫花苜蓿为例,全世界育成品种有1000余个,仅美国就有220多个审定品种得到使用,我国育成品种仅有90余个,大规模推广的只有20余个,苜蓿用种量80%以上依赖进口。
面对这样的现实,九三学社中央建议,首先,推进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畜禽产品统筹调控,加快推进栽培草地畜牧业发展,探索开发林下草地畜牧业,着力提升草畜产品供给能力;其次,促进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草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合理释放草资源潜力,实现变草为肉、人畜分粮,减轻大豆进口压力等;最后,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将草种纳入种业振兴行动方案,重点加大对饲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和种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扶持优质种业企业发展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