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样本大调查:9成受访者40岁开始考虑养老,但对安宁疗护知之甚少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经历了百样人生,生命线串起了生命产业,不仅仅是在康养、医疗等方面,还有大众所关心的养老、安宁疗护等,以及大家或许了解不多的生前事业。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0%,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据预测,2050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届时全国总人口的34.8%、亚洲老年人口的2/5、全球老年人口的1/4。

第一财经近期推出的《您会提前规划养老吗?生前规划大调查》,根据收集到的1000多份有效问卷来看,94.16%的受访者从41岁~50岁时就开始考虑养老问题了,这比以往大家认为55岁、60岁退休后才开始考虑养老的年龄段有所前移。92.27%的受访者目前开始慢慢了解养老产品,而仅有4.43%的受访者已经开始配置相关资产。但不少人对于安宁疗护和相关心理辅导方面的服务依然知之甚少。


(资料图片)

9成受访者愿意去养老机构

与以往不少老人怕被人指责子女不负责任而不愿意去养老机构不同,此次《您会提前规划养老吗?生前规划大调查》的受访者年龄集中在30多岁至40多岁,在这些受访者中有94.53%表示愿意去养老机构。

虽然大部分受访者都开始提前考虑养老问题,但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目前还未有太大的养老焦虑。

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安宁项目负责人杨俊侠深耕养老与相关产业多年,在她看来,目前养老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其实是‘9073’这样的一个养老政策,包括90%的居家养老,7%的社区养老和3%的机构养老这样的一个规划。从服务形式上来看,居家养老的服务来源涵盖了家庭成员(或其他亲属)、专业化服务机构、非专业社会组织三种类型。居家养老可以由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一些正式的养老服务,也可以由志愿者、非专业社会组织提供一些非正式的补充服务。但是现在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接受机构养老,子女也愿意这样做,所以开始有了嵌入式养老,这也是这几年开始的一个新型养老模式。”杨俊侠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何为嵌入式养老?杨俊侠表示,要了解嵌入式养老,先要了解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区别。

“居家养老属于以家庭为核心,而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依托专业化队伍开展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相较其他几种养老方式,社区养老存在一定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更完备的养老服务,从而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嵌入式养老则是结合了街道、社区照护的资源,以社区为中心,辐射社区内的居民,并由专业机构来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上海市多年前开展了政府购买型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政府、企业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政府招标,企业投资运营,社区负责。上海嵌入式养老模式提供的服务项目有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情感服务及文娱服务等,‘长者照护之家’使三个板块有机衔接,实现了养老服务体系内的分层与结合,为所有愿意入住的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照护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杨俊侠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相比于传统的养老模式,嵌入式养老模式具有规模小型、适度,便于嵌入的特点,避免场地、资金、建设时间长等方面的约束,从而将社会各项资源最优化地整合在一起,保持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导性,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嵌入式”养老每个月花多少钱?

84岁的沈阿婆入住养老院已经一段时间了。“我家人身体不好,所以考虑后我决定入住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很好,我是基本可以自理的,属于轻度护理,床位费加上餐费等,每个月费用在5000多元,我觉得很合理,性价比很高。”沈阿婆向第一财经记者描述,在养老院每天的生活就是5点多起床,吃完早饭7点多去晒太阳,院方也会组织一些活动,午餐后大家会午睡,然后再有一些下午的活动,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演出观看。

94岁的叶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见到第一财经记者时,他面色红润,行动自如,和沈阿婆一样,他也是轻度护理。“我之前是独居状态,其实我都可以生活自理,但我的孩子担心我,所以还是安排我入住养老院,这里有护工还有一些医护,孩子也放心一些。”叶老先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己每个月的费用在5000多元,属于合理可接受范围。

此次《您会提前规划养老吗?生前规划大调查》中有94.25%的受访者可以接受的养老机构每月费用在5000元~1万元。

第一财经记者来到上海长宁万宏悦馨养老院,这是一个社区“嵌入式”养老院,大部分入住这里的老人都来自附近社区。这里住着一群全托的老人,该院也可以提供日托或送餐服务。老人生活的区域除了房间、餐厅,还有活动室,以及对于一些认知症老人的恢复设施。院内的老人大多是2~3人一间房,也有独立房以及专为认知症老人设置的区域。

上海长宁万宏悦馨养老院院长丁玲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院会有评估、活动项目和康养等一系列设备与服务,首先会对老人进行测试评估,看其自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然后来决定护理级别,老人的费用由床位费、护理费和膳食费等构成,护理费要看老人的护理程度,有所不同。“对于老人的护理,以前大家觉得可能只要吃好、穿好就行,但其实现在我们更讲究的是人文关怀,即精神层面的照顾。要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有价值,有兴趣追求等,这就是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丁玲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养老院的人均每月费用会从5000多元~1万多元甚至更多不等,主要看硬件以及服务。

养老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历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中国的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呈上涨趋势,从2016年的14.万家增长至2020年的32.9万家,2020年一年的增长率达到61.3%,但是依旧存在养老机构入住率低、服务质量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实际入住率不升反降。

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养老机构行业概览》认为,随着中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中国老年人口比重未来将会持续提高,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是养老机构产业的核心,群体数量的增长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创造潜在市场增长空间。健康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质量直接影响养老服务水平,而中国目前养老人员培训体系不完善、服务的专业性难以保证,人才流失率高。

头豹研究院亦指出,中国老年群体相关疾病逐渐从传染性疾病转向以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病共存的现象。由于部分生活能力的丧失,生理机能的退化、老年群体健康状况逐步下降,因为其对护理服务需求也更为迫切,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增长空间巨大。在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量发展较快的情况下,养老人才培养缓慢,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供给缺口。一线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社会地位低,晋升空间窄、职业风险高,导致行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现有养老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高,45岁至65岁的工作人员是养老服务队伍的主体,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专业素养不高,服务的专业性难以保证。

医疗投资人王鹏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养老问题是值得关注话题,养老机构也会发展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业态,但现阶段,对绝大多数的资本而言,投资养老机构的意愿还不够强烈,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养老机构行业属于重资产投入,需要占用的资金很多,单纯的不动产投入就是一笔很大投入,就算采取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如租赁物业的话,持续投入的租金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这并不适合绝大多数的资本投资;二是从投资回报看,中低端的养老机构盈利不容易,而高端的养老机构有望实现盈利,但整个回报周期相对比较长,可能要承受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同时回报率也并不高,可能在8%至10%左右,纯财务的投资人不一定能承受得住;三是目前养老机构仍缺乏专业的运营人才,这对行业的发展又构成了很大挑战。

“养老机构适合那些资金成本比较低,同时又可以承受回报周期长的机构投资,比如险资、有政府背景的基金等。”王鹏宇说。

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老龄化的趋势在未来更加突出,中国未来庞大的康养群体有巨大的养老需求,养老人群也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长期医疗需求的养老人群,对于健康属性的服务更依赖多一些;一类是以日常自我能够健康管理的养老人群,对于日常生活的服务属性更多一些。这两大类人群现在主要还是以家人照顾居多。传统的养老观念还是以居家为主,然而居家养老会面临非常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基本上完全被动依靠社区的资源和康养上投入的资源,从现在社区几乎不具有此类功能性,而这一庞大人群的需求无法通过有限的商业化养老院等资源来实现。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年人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我觉得对于我们养老产业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机遇,但是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呈现出来。我们集团是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万宏悦馨养老院这个项目前期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我们主要做运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从产业角度来说,养老行业未来的市场很大,但需要有专业人才队伍支撑,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体系。最近,我们联动区域内医疗资源,打通‘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模式,为机构内住养老人提供网络会诊和配药等服务。”上海万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王文华看来,从个体的居家养老到社区养老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如何实现社区养老,投入多少资源,包括养老场所,康养服务人力资源配置,配套的一系列健康服务体系等从现阶段而言,更多的仍是概念阶段。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会有一些理念比较开放并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选择条件相对优越的养老院或社区进行养老。与此同时,社区层面也会出现一些可广覆盖、可负担的康养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例如设立医疗护理站和社区看护的网络,并且通过和医院、养老院的协同,打造一个多层次梯队的养老网络。

9成受访者不接受安宁疗护,生命教育待普及

与不少老人与家属接受机构养老不同,大部分人依然不太了解安宁疗护,也不太愿意接受安宁疗护。

第一财经《您会提前规划养老吗?生前规划大调查》中,有91.42%的受访者不愿意自己或家属接受安宁疗护,如果愿意接受,则93.87%的受访者可接受支付费用在3000元~5000元。

在2017年国家发布的《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及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了安宁疗护中心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离世的医疗机构。2021年4月初,《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基本用药指南》出台,在用药方面给出了明确指导。

在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下称“利群医院”),第一财经记者看到,这里设有专门的安宁疗护楼层,除了医生和护士,还有专业的社工给病人和家属提供服务。这里的装修色调比较温和,门口还有兔年的吉祥物贴纸。

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科护士长樊海娃从事安宁疗护工作多年,在她看来,除了舒适护理之外,其实心理支持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安宁疗护病房主要是以症状控制为主,除了一些基础的舒适护理以外,再添加了一些特色的护理,比如中医技术、阳光疗法、植物疗法等。我们之前是有一个患者住院的时候,心情不是特别好,我们通过心理干预以后,帮他打开了心结,最后还帮他完成了遗体捐赠的心愿。”

杨俊侠研究安宁疗护多年,在其看来,安宁疗护并非“放弃治疗”,而是去除一些无效治疗,让患者在后期能过得更舒缓和更有尊严感。“很多人还是不了解安宁疗护,其实安宁疗护可以给病人和家人更多帮助,不管是后期疗护还是人文关怀。到最后,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安宁疗护能很好地进行哀伤辅导。”杨俊侠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科主任王翠华从业多年,与以往相比,她还是觉得如今接受安宁疗护的人在增多,虽然总体占比还不高。但目前中国的安宁疗护还未形成完善的学术体系,这是未来需要改进和发展的。

“其实在很多欧美国家,安宁疗护和生前事业的普及度是很高的,包括遗嘱、预嘱(即人们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以及生前契约(即当事人生前就自己或亲人逝世后如何开展殡葬礼仪服务),不论是养老的安排还是安宁疗护、遗嘱、预嘱等,整体生命产业链很长,在欧美很多国家,人们从40多岁就开始准备和签署相关的文件,给自己和家人做好安排。但国内在这方面还是存在忌讳,体系建设也需要完善,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开始考虑和接受生前事业的各类安排,相信未来,生命产业链的发展会更完善。”哀伤咨询师刘新宪如是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