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天下!伦敦发展促进署CEO西特伦:伦敦的剧院、商店、餐厅都非常想念中国游客

何时能够再次见到中国旅客?作为欧洲主要旅行目的地的伦敦已是迫不及待。

伦敦发展促进署CEO劳拉·西特伦(Laura Citron)近日接受了第一财经独家专访时称,在伦敦经历了英国脱欧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之后,她希望向中国旅客讲述一个全新的伦敦故事。


【资料图】

第一财经:如何看待中国试点恢复出境游的消息?

劳拉·西特伦:对于中国旅客重新开始出境旅行的消息,我们非常激动。对于伦敦而言,中国旅客是国际旅客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伦敦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过去几年,由于新冠疫情,来到伦敦的中国旅客非常少,对伦敦影响很大,因为中国旅客是仅次于美国旅客的第二大消费群体。伦敦的剧院、商店、酒馆和餐厅都非常想念中国旅客。

第一财经:能否具体讲讲,伦敦将如何迎接中国旅客的回归?

劳拉·西特伦:虽然还不确定大规模的中国旅客将何时到来,但我们预计从今年春末夏初到秋天,伦敦的旅客数量将出现激增。因此,我们已经开始积极筹备,与伦敦的酒店和景点合作,迎接中国旅客回归;我们也在运营官方的线上旅游频道以及旅游推介活动,其中包括中文内容,来帮助中国旅客获得灵感,了解探索伦敦时可以做些什么,比如去哪些景点参观。

我们知道,中国旅客欣赏热情好客之道,拥有特定的文化习俗和偏好的食物。对此,伦敦正在努力,确保能为中国旅客归来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中国是英国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我们有驻华团队,他们正在与中国企业密切合作,支持中国企业在伦敦开展业务,以便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商业版图。

此外,伦敦的高等院校也做了大量工作,来吸引中国学生。中国学生是伦敦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目前有超过3.5万名中国学生居住在伦敦。

第一财经:谈及伦敦经济,有两个话题无法回避——英国脱欧和新冠疫情。在经历了脱欧和疫情之后,你将向中国旅客讲述一个怎样的伦敦故事?

劳拉·西特伦:伦敦是一个非常具有韧性的城市。 在英国脱欧和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已经亲眼见证了这一点。脱欧和疫情无疑带来一段难熬的日子,但我们也看到,伦敦非常善于重塑自我。

这是因为伦敦的适应能力很强,是一个思想开放的城市。当新事物出现和新状况发生时,伦敦人总是坚持创新,具有创业意识,换一条道路来实现目标。

因此,即便在英国脱欧之后,伦敦科技板块的增长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投资规模也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围绕科技创新的高成长性板块也在飞速发展,比如金融科技和生命科技。

旅游业方面,伦敦在新冠疫情期间经历了至暗时刻,因为伦敦极度依赖国际旅客。但我们已经看到,伦敦旅游业反弹强劲,目前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旅客规模的85%左右。我们希望,当中国旅客再次到来,伦敦旅游业也将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与全球其他主要城市相比,伦敦(旅游业)的恢复节奏也似乎更快。

所以,我们要讲述的伦敦故事,是这个城市的韧性。伦敦的适应性很强,它对创新保持开放,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接受新的想法和新的人。

第一财经:你提到了“韧性”,这也是中国文化看重的品质。能否举例说明,在过去几年,伦敦如何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环境?

劳拉·西特伦:这个问题很好。“韧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举个很小的例子,伦敦对待公共空间的意识和处理方式的改变。

在疫情之前,伦敦的公共空间很少用于户外餐厅、户外酒吧或者户外咖啡馆。经历了疫情之后,我们突然意识到,实际上伦敦可以成为发展户外文化的城市。到现在,伦敦变得重视户外空间起来,很多区域都开始启用大型的户外空间,也出现了更多的户外餐厅、户外酒吧和户外咖啡馆。

比如,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萨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在这栋大型历史建筑面前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公共广场,供市民自由使用,这只是伦敦最近几年变化的很小的案例。伦敦在疫情期间的积极尝试,改变了我们对公共的开放空间重要性的看法,并重塑了这座城市的户外生活。

第一财经:从历史纵深来看,中国旅客的到来,如何影响伦敦?

劳拉·西特伦:中国旅客、中国学生以及中国企业进入伦敦已经很长时间。比如,位于伦敦西区的唐人街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华人社区,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于伦敦餐饮业的影响。

在过去的10年至15年,大批中国旅客的到来,对伦敦的很多行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零售业、剧院业都在想方设法满足中国旅客的需求。

你也可以看到对商业的影响,比如有很多主要的中资银行将伦敦作为开展境外业务的金融中心。

此外,正如此前已经提及的,中国学生是伦敦高等院校中最大的外国学生群体,一半以上的中国学生都在攻读研究生课程,他们倾向于参与更为高阶的学术研究。这很令人兴奋,因为他们为推动伦敦科技研发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