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神经科学家“数据痛点” ,TCCI提供1亿元经费支持

本周末,中国神经科学学会(CNS 2023)年会在珠海召开。大会围绕基础研究、脑健康脑疾病、神经科学技术工程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等前沿话题开坛论道,深入基础研究,强化科技产业赋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脑科学和类脑智能技术”作为重要的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对人类健康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新型信息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是国际科技界必争的重要战略领域。


(资料图)

在今年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面向中国科学家和医生正式发布了Mind数据支持计划,提供包括1亿元经费、技术工具和专业人才等资源,帮助科学家们解决数据采集、分析和训练的难题。

“这些支持的方向是我们在与很多科学家、医生接触交流后了解到的普遍痛点,于是快速响应需求推出了这样一个支持计划,从研究经费、基础设施(设备)、专业人才三方面,来帮助中国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消除数据痛点。”TCCI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据介绍,上述计划面向中国神经和精神疾病临床医生,以及中国神经科学家、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开放,在严格尊重安全合规原则的前提下,首先提供1亿元研究经费供研究人员申请使用。同时,TCCI也将免费开放存储服务器、算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包括侵入式电极、Smart EEG、眼动追踪、游戏内行为采集在内的系列创新数据采集技术。

数字化和智能化在脑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大多数的手术智能设备仍存在“数据孤岛”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诊疗效果及手术效率。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构建医疗场景融通、设备数据互联、产业价值联通的多元复合数智神外生态,也正在成为当前各界布局与探索的新焦点、新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近日在美敦力的一场“创见神外新生态”主题发布会上表示:“神经科学正在迈入数智化引领的时代,这将进一步释放数字化、智能化在医疗场景的无限潜力,赋予神经外科全新的发展契机。数智化设备的创新与迭代也将赋能精准神经外科。”

手术机器人是神经外科精准化和标准化的最佳范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持续迭代下,以智能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精尖神经外科设备正在助推中国神经外科快速迈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D)等脑疾病的早期诊断而言,离不开智能化的影像和检测设备。阿尔茨海默病也是本届中国神经科学年会受到广泛关注的议题,尤其是在近期美国迎来重磅AD药物的背景下,国内学者也在积极关注用药的评估等问题,这也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医疗影像数据的收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开发的AD药物都是靶向清除脑内沉积的淀粉样蛋白起作用的,开始治疗前需要借助特殊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来确认脑内是否有异常沉积的淀粉样蛋白,当然通过做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中该蛋白水平也可以实现,现阶段正在积极研究通过外周血检测来实现,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

这也意味着未来医院对于成像设备将会拥有更大的需求,对于提供PET扫描以及分子成像的公司而言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增长契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