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328位“新锐”实操产品,基金经理加速更替愈加年轻化

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的快速扩张,基金经理的队伍也不断扩容。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逾27.38万亿元的基金规模由3400余位基金经理管理。其中,基金经理年限不超过3年的“新生代”有1560余人,占比超过四成。

与此同时,行业起用新人的动作愈加明显。今年以来全行业合计179位基金经理离任,新聘基金经理则有414位,今年以来首度实操管理产品的“新人”就有328人。近年来,公募行业基金经理新老更替加快,据第一财经统计,在2013年以前,每年正式“出道”的基金经理不到百人,2014年、2016年在100人至200人之间,2015年、2017年至2020年则在200人至400人之间。2021年和2022年这一数据迅速增长,分别有超过520位基金经理“上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经理年轻化是近年来的趋势。在近年来市场风格变化和行业轮动明显加快的背景下,明星基金经理已“走下神坛”,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基金经理表现亮眼,不过业绩可持续性还需时间观察。

“新生代”占比超四成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全市场基金规模达到27.38万亿元(剔除ETF联接基金市值,下同),由3400余位基金经理管理。其中,基金经理任职时间不超过3年的“新生代”有1560余人,数量已经超过全公募行业的45%;而“上岗时间”不足一年者则有550余人。

例如,8月15日,万家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表示,万家瑞益灵活配置混合增聘孟祥娟为基金经理。公告显示,孟祥娟曾任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债券部总监和首席债券分析师等职,今年5月入职万家基金。她的证券投资管理从业年限显示为0年。

从多家基金公司近期公告的旗下基金产品基金经理变更情况来看,资历尚浅者“出道”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仅8月以来上任的“零经验”基金经理人数就超过40位,相当于每天都有三位基金经理“上新”。若将时间拉长至年内,今年以来首度登场的基金经理则有328人。

据记者观察,这些“新面孔”的基金经理之路,大多是与资深的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开始,且大多涉及的是权益类产品。也有部分单独管理产品的“新人”则是从指数型基金产品或债券型基金入场。此外,还有旧基金经理卸任,新基金经理直接接管,或是新基金经理发行新的基金产品等情况。

在业内看来,通过增聘形式升任新基金经理,即“以老带新”的情况最为常见。“新人没有知名度、相对缺乏经验,先与成熟的基金经理合管,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基金经理学习,等半年或是一年成长成熟且表现不错的话再独立管理基金经理。”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有些明星基金经理增聘、卸任,市场会有离职猜测,但可能只是“以老带新”的结果。

同时,他也坦言,增聘举动也有为旧基金经理离职做铺垫的可能,此举可以“平滑”基金经理离任带来的冲击。例如,某百亿级别的基金经理在增聘信息发布后引发离职传闻。彼时其所在基金公司否认并回应是“挖掘新生代投研能手潜力”,但不久后,该基金经理便官宣离职。

为何新人频频上位?

整体而言,在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正在持续吸纳人才,起用新人的动作愈加明显。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今年以来有超过100家基金公司及资管机构旗下179位基金经理离任,而同期有127家机构共新聘了414位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是基金产品的主要决策者,产品表现如何与之息息相关,但优秀的基金经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中磨练出来的。”某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当前市场环境不佳的时期,正是培养新人的好时候,可以给他们时间历练和成长。

在他看来,市场持续震荡的背景下,明星基金经理们在面对存量业绩或新发募集规模都有不小的压力。新人基金经理则可以“轻装上阵”,“即使业绩或募集成绩没有那么好,在当前的环境下也不突出”。

事实上,在近年来基金业绩表现前列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在排名前20位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仅计算A类)中,有8只产品的基金经理担任基金经理年限不足3年。例如,招商优势企业混合A基金经理翟相栋、嘉实信息产业股票发起式A基金经理李涛等。

而在2022年、2021年也有类似情况。在年度业绩排名前20位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基金经理任职时间不超过3年的“新生代”基金经理的数量占比均超过三分之一。而那些耳熟能详的明星基金经理则面临较大的业绩压力。

“近年来市场风格变化和行业轮动的频率明显加快,头部基金经理在规模和风格的约束下,投资策略的灵活度受限。新生代基金经理虽然管理经验还在不断积累,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学习能力、做优业绩的进取心上具有相对优势。”前述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如是说。

同时,他也提醒,新生代基金经理的从业年限尚短、平均持仓市值规模相对较小,投资也具有更为鲜明的风格,可能选到的正是目前正值风口的行业,对其业绩可持续性还需要时间观察。

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过去对顶流基金经理造星式的宣传,现在的新基金经理“出圈”更为艰难。“之前明星基金经理这波操作已经把行业信誉透支了,新人只有业绩特别突出才能被看到。”华南一家公募基金人士这样说道。

据记者了解,“新生代”基金经理既有从公司内部培养上来的,也有从其他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预备役”就挖角过来的。对此,受访人士普遍表示,现在大多数公司主要以内部培养加外部挖掘并行的方式进行人才梯队的培养,但不同时期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点。

例如,华东一家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是需要他来带领团队或者补充赛道,那我们就会挖成熟的基金经理。如果只是补充人才,那会挖表现优秀的行业研究员或者自家培养。”

他进一步表示,行业发展太快,产品数量激增,而人才培养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对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从正常路径培养一位基金经理,即从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再到独当一面的基金经理,可能需要花费大约五到十年的时间,而挖角同行可以大大缩短这一时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