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报告调整背后:地方财政收支平衡术|财税益侃
年末将至,地方密集调整预算,以求财政收支平衡。2022年对大部分地方来说,是财政比较困难的一年。
多位基层财政局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今年受疫情冲击、经济下行、楼市、土地市场低迷等影响,财政收入出现下滑,但民生、偿债、抗疫、保市场主体等刚性支出不减反增,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资料图)
为了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做到收支平衡,近期地方密集调整预算,其中或明或暗公布了地方财政收支平衡之术。
尽力增收,做不到调减收入目标
对于市县级政府来说,每年必须做到财政收支平衡。每年年初地方人大通过政府当年预算,但实践中受经济和收入形势变化,收支变动与年初预算差别较大,需要调整预算,最终做到收支平衡。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10月下旬以来地方密集调整预算,而收支数据变化的背后,折射了基层财政如何应对收支矛盾。
从记者观察的几十个地方预算调整报告来看,多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尤其是税收收入)和以卖地收入为主的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出现了下滑,不及年初预期。
这不难理解。
今年疫情冲击超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大,主要税源收入增长受到冲击。而超3万亿元退税减税缓税费政策落地,也造成短期财政明显减收,尤其是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冲击明显,但与此同时也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另外,今年楼市低迷,土地市场低迷,让地方房地产相关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出现下滑。复杂的国际形势,也对一些地方收入增长造成一定压力。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约9.3万亿元)同比下降3.6%;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约4.9万亿元)同比下降24.3%,这也与年初预算两大收入预计目标(同比增长3.7%和同比增长0.4%)有明显差距,也远低于前10个月财政支出增速。
一些欠发达基层政府称,今年财政收支矛盾前所未有。比如,近日某县公开的今年财政预算调整报告称,9月至12月当地“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下称“三保”)财力缺口约4.8亿元。收支矛盾极端突出,形势极为严峻,保民生风险面临不可控。当地将尽最大努力保住“三保”支出足额预算。
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无疑需要增收减支。从不少地方预算调整报告来看,地方多渠道依法尽力增收,首要仍是积极培植壮大财源,强化税费征管。
比如云南省临沧市近期预算调整报告称,今年紧盯重点税源行业企业依法征收,抓好砂石料行业整治、光伏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等方面潜在税源挖掘工作,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将收入目标细化分月到季,对标对表,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财政收入增长目标。
尽管地方依法征税,应收尽收,但受经济下行、退税减税等影响,不少地方税收收入依然出现明显下滑。为此不少地方通过增加非税收入来弥补,而其中主要来自盘活处置国有资产增收、矿产资源增收等。
比如,四川宜宾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调整方案显示,当地因留抵退税等因素调减税收收入4.7亿元,为完成年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增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4.7亿元。
某市财政局局长表示,为平衡预算,只能采取“税收不足非税补”的权宜之计,而非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处置政府资产。但随着处置政府资产等一次性收入的减少,非税收入增长有限,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另外,加大盘活存量结转结余资金,也是地方“增收”一大关键。比如,湖北省孝感市财政预算调整报告称,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调入资金调增约1.2亿元,全部是财政往来专户结余资金,按政策收回市级财政统筹安排支出。
对于不少欠发达市县来说,地方财力过半来自上级转移支付,因此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增量资金,成为弥补当年财力缺口的“救命稻草”。
从几十个地方预算调整报告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地方今年获得上级转移支付大力支持,从而缓解了地方减收压力。比如临沧市预算调整报告称,上级加大对基层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补助力度,增值税留抵退税转移支付增加约21.7亿元。
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近9.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5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8%,创近些年新高,这有利于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另外地方还可以通过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来做到收支平衡。除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账本外,地方还通过加快土地出让进度、力度等方式,来尽力增加土地出让收入,以求政府性基金收支账本平衡。
比如,湖北省咸宁市预算调整方案称,今年加快梓山湖区域开发等,土地出让收入增收12.28亿元。浙江省杭州市本级预算调整报告显示,杭州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拟较年初调增583.88亿元,这主要来自土地出让收入增加。
除此之外,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创新高,财政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63485亿元。这对保障地方重点项目建设、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也起了重要作用。
尽管税收收入下滑,但通过上述各种增收手段,一些地方能够做到收支平衡,一些地方甚至总收入规模得以调整,但对于那些仍然做不到收支平衡的地方,则调减年初收入目标,以求收支平衡。
压减不必要支出
一位东部基层财政局长告诉第一财经,目前财政收入减收还能通过多种手段对付,但疫情防控、惠企纾困等增支压力大。
为了应对收入下滑,地方日子过得更紧,加大力度压减非刚性、非必要支出,调整支出结构。
咸宁预算调整方案称,当地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采取缓、收、减、统、扣等措施,压减非刚性、一般性支出2.45亿元。贵州铜仁市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称,严控当年支出项目,对可支可不支的支出项目,不再执行,将未执行完毕的资金用于平衡预算。
前述某县预算调整报告称,对一般性支出进行极限压减。其中政府统一安排的项目支出较年初压减约16%,上年结转本年安排支出压减29%。政府性基金支出压减约48%,预计完成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优先调入一般公共预算保障“三保”支出。
在支出顺序方面,不少地方明确,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坚持中央和省标准的“三保”支出在“三保”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在预算安排和库款拨付等方面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兜牢“三保”底线。而且除自然灾害等突发事项预备费不足外,不少地方明确年度执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预算。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地方政府千方百计纾解财政矛盾时,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增收、减支、借债等措施可以扩充财政腾挪空间,力避地方财政流动性危机;另一方面,部分手段如增加收费和罚款、压减公共服务支出等很可能导致特定主体的利益受损,小则减弱减税降费效果,大则对营商环境和信心造成破坏,削弱经济增长潜力,而债务手段可谓缓兵之计,或加大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的风险。
罗志恒表示,从中长期来看,解决地方财政问题不仅在于优化营商环境和发展经济,更在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地方政府要落实好全国层面的改革举措,如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确定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能事权,使财力与支出责任匹配。精兵简政,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与人口负增长形势相适应。推动税制、国资、社保改革等。”罗志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