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消息:游客追星般狂热的潮汕英歌,是年轻人推动传统民俗的范例
兔年新春之际,各地民俗回归日常生活,自贡灯会、佛山醒狮、梅州烧火龙等都成为社交网络上的流量热点,各大网络平台上关于潮汕英歌的内容流量增长尤其明显。
小红书上关于英歌的笔记有近万的高赞,还按地点和队伍分为普宁、凤岗、南山、富美、潮阳、棉城、汕头、惠来等。第一财经记者看到,抖音作者“潮汕「视界」”发布的英歌舞视频已达350集之多。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丰富内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民俗文化爱好者,让潮汕地区成为今年春节的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
艳丽的装扮、整齐的节奏、高涨的气氛,光是看到盛装英歌队敲击手中的短棍“英歌槌”,就让人眼前一亮,心潮澎湃。英歌舞节奏激越,强调集体配合,很多网友称为“中国街舞”“中国战舞”。它的服饰、脸谱、阵容鲜明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流传和影响,而热烈的声响、强大的气场与大洋洲民俗“毛利战舞”也有相似之处,完美契合年节喜庆氛围。
(资料图)
立琼和炜楠是一对在上海从事设计创意工作的年轻夫妇,他们大年初二驱车五个小时从广东肇庆去普宁看英歌。普宁是揭阳市下属的县级市,位于广东潮汕地区的西部。
“广东的年味一直很浓”,立琼在广州读过大学,有不少同学是潮汕人,对广东各地的地方文化比较熟悉。“春节回肇庆路上,我刷社交网络的时候看到了英歌舞的短视频,觉得很厉害,就查了很多资料。”不过,立琼的潮汕同学们都觉得英歌舞挺平常,“很多男孩子都学过啊!不知道今年为什么这么火”。她搜索发现大年初二普宁有规模很大的英歌表演,决定去现场一探究竟。
人潮汹涌看英歌
1月19日,最著名的英歌队之一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街头排练的视频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他们就是在为大年初二的正式表演做准备。普宁城市网2019年多位作者联合汇总了一份“潮汕国际老爷节”日程,即各乡寨日夜相接的“营老爷”民俗活动时间表,大年初二是各地英歌、舞狮舞龙、大锣鼓队伍齐进普宁市区巡游的例行日子。
“这一天的巡游表演分上下午两场各两个小时,以英歌舞为主,还有舞狮、锣鼓等其他一些民俗表演。”立琼查好日程赶到现场,却发现早已水泄不通。巡游路线道路两旁挤满了观众,很多人一路跟随队伍,和着锣鼓声和英歌槌打出的清脆节奏慢慢前进。
“巡游从普宁明华体育馆开始,中途在一处广场停留进行汇演,到终点后再进行一次汇演。我一路跑着跟住队伍,紧贴着马路栏杆,近距离看到了很多表演,但到汇演的地方,我实在挤不进去了。”
立琼告诉记者,泥沟、南山、富美是她了解到的最有名的三支普宁英歌队。泥沟英歌队是以所在的泥沟村为名,南山英歌队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很萌,有很多粉丝,还有一支是上了《卷宗Wallpaper》杂志封面的富美青年英歌队。这三支队伍前后相接,总共百余人,各队按自己的节奏,风风火火地向前。炜楠用无人机航拍,才看清整个队伍的阵势,众多市民游客不断汇入队伍,路上人山人海。
上下午巡游后各队均有休息,立琼和炜楠在街边店铺碰到了锣鼓队旗手“五虎”中的两虎在喝咖啡。“和他们聊天,他们很乐意讲解当地民俗。今天为了来普宁表演,他们凌晨三点就起床做准备了,但是到元宵节‘营老爷’的正日子,全村人都会三点钟起床,为了抢先摸到‘老爷’,博个好彩头。他们也都是在广州、深圳读书或工作,村里有事就都会回来。”立琼觉得,潮汕这样的地方之所以民俗保存得比较好,跟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有很大的关系。
看英歌舞和民俗巡游,对游客深度理解、融入潮汕文化也很有帮助。“像追星”,立琼说,跟着他们体验民俗文化会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觉得他们都很厉害,但他们其实都很亲和,跟我们也都是同龄人”。
乡村传统,潮汕草根文化
就像锣鼓队旗手对立琼讲述的,此前三年没有办过这么大规模的民俗巡游,今年活动一恢复,大家都很有热情。英歌这样的民俗舞蹈既是地方文化的标志,对参演者们来说也是一种情绪宣泄。观演者与之共情,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深处对家乡、对生活产生共鸣与认同。
民俗巡游恢复、社交网络推动,是英歌舞近期爆火的直接因素,而英歌舞流传发展的历程,体现出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舞蹈学者吴绚婷2021年出版的专著《潮汕英歌舞研究》提出,“潮汕英歌舞本质上是乡村文化……是与传统乡村,传统乡村生产方式,传统农民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种草根文化。”
吴绚婷梳理了英歌舞发源与发展的历程,在书中列出了《英歌舞年谱》。从宋代中期到明代,在乡村集体舞蹈习俗、道教元素、《水浒传》的形象、民间艺人的创编活动等先后影响下,英歌舞在潮汕逐渐成形。1684年,清朝官员吴震方游历潮州,在《岭南杂记》中写下了关于潮汕英歌舞至今可查的最早文字记录:“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
1800年左右,受汉剧《攻打大名府》影响,英歌舞蹈开始以“英歌”为名流传,寓意为英雄的颂歌,初步形成与当今接近的表演形态与气氛。据1922年《中华全国民俗志》记载,“其戏以三十六壮男子饰梁山英雄,半执木棒,棒长盈尺;半执小鼓,鼓大如碗,举步亦趋亦跳,进退不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英歌队就有积极参与红色政权活动的事迹。解放后,潮汕的英歌舞也在继续发展。据吴绚婷记录,1952年潮阳文光街道成立了88人的西门女子英歌队,1953年普宁泥沟女子英歌队表演的新阵法套路“五星闪烁”曾引起轰动,同年由各队精英组成的普宁英歌队代表广东进京汇演获奖,并进入中南海演出。
1983年,潮阳县委出台文件,推动英歌舞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广东省积极组织研究、记录英歌舞艺术,以求更多地保存这项民俗。1988年大年初四,广东省拍摄制作的英歌舞表演节目在省电视台播出,普宁由此被称为“英歌舞之乡”。2006年,英歌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普宁举办了第一届英歌节。2019年,电影《英歌魂》上映。英歌舞不断与校园教育、网络创意作品等融合。
从吴绚婷的研究、解说中可以发现,英歌舞现在的火爆绝不是突然出现的,它的表演与运作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生变化的。吴绚婷认为,英歌舞的本质是潮汕文化。可以说,在春节期间访游潮汕、观看过英歌舞表演的人们,都参与到了潮汕文化的展示当中。
从自贡灯会到潮汕英歌,随着更多地方民俗得到良好保存、有产业支持和民间活力的注入,人们有望在春节等传统节庆的时候,更深层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潮汕英歌舞研究》
吴绚婷 著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21年12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