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破解土地瓶颈问题,保障“新农人”返乡创业创新用地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和支撑。

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称,在实践中,农村经济带头人是乡村人才的关键少数。加强对这类群体的培育,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支点。

农村经济带头人包含了乡村基层治理者、乡村产业经营者、新型农业经营者等主体。然而,这类人群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长期的工程,与既定目标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资料图)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新农人”培育中,存在社会保障政策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优化不及时等问题。

比如资金,“新农人”培育当前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的支持。从财政项目看,涉农扶持政策多是产业扶持和技术扶持,社会性保障政策未能及时跟进。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有限,多部门数量不等的扶持资金存在扶持不均衡现象,有的农民得不到政策支持,而有人却能得到重复支持。

再比如师资,当前“新农人”培育主要依托农校老师,以及部分高校教师,专业的师资库还不够健全。在培育课程体系设置上,多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忽视了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不少地方在开展新农人培育中过于追求短期效应,求培育数量不求质量,求形式不求实质,新农人培育成效不明显。

赵皖平认为,“新农人”培养构成了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高素质农民是核心力量,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新农人”培养的短板影响了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探索出可行路径,有效解决“新农人”培养问题。

在激活要素资源,建立健全配套机制方面,他建议,要破解土地瓶颈问题,推动土地集约利用,盘活山林、抛荒田等闲置资源,为“新农人”返乡创业创新提供用地保障。

同时,明确新农人特殊扶持政策条件,改变“普惠式”农业补贴制度,出台独享性涉及创业兴农、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性扶持政策体系,使有能力、有实力、有意愿的新农人真正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此外,还要鼓励成片土地优先向“新农人”流转,在编制和申报项目上,优先安排申报中央、省级农业项目扶持。在金融信贷和保险上,优先享受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和提供农产品保险支持,在财政安排强农资金上,优先逐步增加经费投入。

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阶段不同,确定扶持政策重点。比如,发展初期,着力帮助其解决信贷担保、基础设施、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问题;成长成熟期,帮助解决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问题。

从企业角度来看,刘永好建议,积极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协同参与,并予以相关政策支持。

比如,对深度参与农村经济带头人培养的企业,给予资金拨付、税收减免、土地申请或项目发展方面的优惠和帮助,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刘永好还建议,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完善农村经济带头人激励机制。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和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建立人才专项基金,用于农村经济带头人的培训计划、项目孵化,以及其它支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项目的专项奖励,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完善农村经济带头人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成果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资金专项激励,在实用技术、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评选认证时给予倾斜,争取形成集聚一批人才、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人才振兴 农村经济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