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演艺现场|急速回暖,上海大剧院总经理解读演出市场
25岁的成都白领袁梦决定三月中旬飞到上海待一周,看戏。
2021年8月之前,她几乎保持着每月一次的频率来上海看演出。时隔一年半再次为看戏远行,袁梦向记者展示了一份长长的待看剧目单,今年,她想把之前想看没看成的剧目尽可能刷上一遍。
三月的上海,剧场爱好者陷入选择困难。打开售票网站,几乎每个剧院都有若干演出同期进行或开启预售。上海大剧院,音乐剧《道林格雷的画像》正在演出,舞剧《白蛇》即将回归,《剧院魅影》中文版将在五月首演;上海文化广场,音乐剧《粉丝来信》《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即将演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在四月末再次登上申城舞台。小剧场聚集的亚洲大厦,《阿波罗尼亚》《桑塔露琪亚》等常青剧目正在热演,不久前上新的音乐剧《翻国王棋》《辛吉路的画材店》以及即将首演的《猎罪图鉴》也令人期待。
(资料图片)
上海市文旅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月全市演出备案931场,同比2019年的530场增长75.6%,其中市属国有院团、剧场计划演出672场。剧场的回暖比预想中更快了一些。
今年以来,各大院团、剧场接连宣布上半年演出计划,一系列大型节展宣告回归。延期一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将于3月18日拉开帷幕,比往年提前了两个月,演出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音歌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剧场上演。今年10月,暌违三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回归,由艺术节承办的《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正在演出当中,全国院团流动起来。随着引进剧目的到来,一个品类丰富充分竞争的市场,将给观众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演出行业从业者们已经进入空前的忙碌状态。这些天,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与各个主创团队频繁交流,她明显感觉到每个人身上的紧迫感。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她说:“大家看到同行都非常努力,有的已经出作品了,有的已经官宣档期,有的首轮演出已经取得成功。他们对创作很有热情,上来就说我们找到了一个好题材,主创阵容是怎样的,这个作品将以怎样的质感和色调呈现在舞台上。其实,大家是希望把之前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满座现场才是剧院日常
春节前夕迎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回归,2月,被上海歌剧院两部全新制作《波西米亚人》《托斯卡》承包,三月的第一个周末,音乐剧《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文版、《燕飞来·今人古乐会》、悬疑剧《怪客游戏》在大、中、小剧场上演。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在过去两个多月中经历高频次装台、拆台、翻台,就连排练厅也没有空闲的时候。
看到久违的满座现场,张笑丁很欣慰:“这才是剧院的日常。”剧院人为演出安排档期是工作日常,张笑丁对时间非常敏感。前不久,她仔细盘算了过去三年剧院的运营状况:36个月,完全关停的状态加起来有10个月;上座率限制在30%、50%和75%之间的状态占据大部分时间,允许百分百出票的不到10个月——这也并不意味着观众都有条件进入剧场,演出能够如期举行。
去年12月,剧场形势尤为严峻:“40场演出取消,退了800万的票子,大、中、小剧场全部停掉。”张笑丁说,为数不多恢复开放的时段,几乎每一场演出都需要同时接待观众、处理退票甚至是解决纠纷,既要保证剧场安全又要保证演出质量:“过去三年是这样过来的,如今再大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在剧院的至暗时刻,市场的积极反馈给了演出行业从业者信心。张笑丁发现,观众对优质剧目的需求一直存在:“剧场一旦演出恢复,好剧目永远是备受追捧的。”以《只此青绿》在上海大剧院的两轮演出为例,售票率均达100%,2021年9月的演出一票难求,今年1月再度来沪,为了尽可能满足观演需求,开出的加座票也悉数售罄。
疫情三年,市场培育和创作脚步并未停止。各大剧院、院团、演出机构对线上演出形式的探索,同步推动着艺术普及,线下演出恢复,观众会再次回到现场。通常,春节后的两个月是演出淡季,但2月在大剧院上演的两部歌剧的票也都售罄。音乐剧《道林格雷的画像》在首演口碑释出之后,后面场次出票也很快。
与此同时,观众的消费正在变得审慎。例如,相对疫情前,购票会滞后一些:“疫情之前,观众习惯提早购票,因为会有些优惠。但是经过这三年,观众的习惯正在改变,不确定性变多,他们不知道演出是否会取消,自己状态如何。现在可能提前一周、两周的时间才决定下单。”张笑丁认为,剧场开门,给观众提供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至关重要。观演和消费习惯的恢复,需要精品剧目或者经典IP吸引和带动,提高观众对文化消费的信任度。
在与一些制作方、创作者交流过程中,张笑丁注意到,他们希望更快地出作品,以更高的效率和市场交流:“这其实一个非常好的状态,虽然这中间肯定会有一些作品急就章。我相信,作品还是要放在舞台上说话,优胜劣汰。如果是比较功利性的创作,最后是自己吃苦头,而真正精心打磨过的作品,还是会被市场看到,被大家看到。”
本土原创步履不停
一位资深戏剧制作人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演出数量变多并不意味着产业真正繁荣,要理性对待诸如“报复性消费”这样的描述,正视疫情对演出行业创作端、消费端造成的冲击,过去三年,一些演出团队和制作机构倒下了,许多观众没有条件出门看戏,不确定因素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三年间,还有一群人在行业里活下来并坚持创作,在冬去春来的时节,酝酿出珍贵的花朵。
原创佳作如舞剧《只此青绿》,话剧《惊梦》,音乐剧《人间失格》《赵氏孤儿》《伪装者》等,正是在这三年当中诞生。日前,在亚洲大厦驻演的原创音乐剧《翻国王棋》宣布被韩方买下版权,这也是国内原创音乐剧首次实现海外版权输出。作为目前的孤例,对从业者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
《翻国王棋》也在袁梦此次上海之行的计划当中。即将在人民大舞台首演的音乐剧《猎罪图鉴》卡司也很有吸引力,她决定观望首演口碑再决定是否购票。疫情之前,袁梦很少关注本土制作的剧目,只是因为《声入人心》的缘故,看过郑云龙主演的《谋杀歌谣》。她对迪士尼音乐剧《美女与野兽》比较感兴趣,喜欢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看的最后一部引进剧是《芝加哥》。
袁梦对中国原创剧目和小剧场的兴趣,在这三年间逐渐积累起来。她告诉记者,在上海看过的演出当中,最喜欢的音乐剧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她也是亚洲大厦的常驻观众,这一次,会把刷过许多遍的《阿波罗尼亚》《桑塔露琪亚》和《宇宙大明星》再看一遍,有些期待也很好奇:“不知道现在演出和之前是不是还是一样,也不知道一年半过去了,演员们有没有进步。”前不久,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引进剧即将重返上海的消息,让她对今年的演出更加期待。
三年“窗口期”,原创作品制作方向市场推出一部部作品,在观众当中建立起认知度,一些比较优质的作品成了现象级的爆款。几乎是不约而同,各大剧院、院团、演出机构在疫情初期便开始调整工作重心,在创作端持续耕耘,当剧场开门营业的时候,用诸多本土原创作品撑起了舞台。
以上海大剧院为例,疫情之前,它的强项是涉外项目的引进和主办,过去三年则专注创作端的储备,挖掘优秀原创作品和演艺人才,与更多国内艺术院团、民营机构展开合作,推出了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昆曲重逢《牡丹亭》,舞剧《白蛇》等作品。
张笑丁透露,今年,上海大剧院已经为优质原创作品和涉外演出留好档期,全年已经基本排满,明后年的引进计划正在洽谈当中。《人间失格》《孔雀》《弗兰肯斯坦》等剧目会回归,与巴伐利亚歌剧院合作的《罗恩格林》将作为新演出季的开幕歌剧推出,舞剧《咏春》有望排进下半年的档期。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还会有几部重磅海外项目落地上海大剧院,包含歌剧、舞剧、交响乐等多种品类。
跟着演出去旅行
张笑丁认为,是时候关注文化消费的影响力了。在她看来,疫情期间,人们的心态发生调整,对生活的本质产生新的感悟,反映在消费选择上,倾向于为精神层面的需求买单,把钱花在能够带来愉悦的文化生活当中。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会去盲目追求大牌奢侈品,而会出于社交需要或者情绪体验,去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比如看音乐剧、话剧等,这也许会成为一种消费趋势。
袁梦认同这样的观点,作为一名95后,她没有追星的需求,对逛街也不感兴趣,日常消费并不多。对她而言,看剧是一种可以近距离实时体验的快乐,演员们的卖力演出会让她觉得票价并不那么高昂,此外,繁重的工作压力也能在观剧过程中迅速缓解。
她之所以频繁飞上海看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大多数优质剧目会在上海首演,拿出最好的卡司和舞美,品质有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同样的剧目,上海场次的票价相对其他地区性价比更高:“机票的钱均摊到每部戏,可能比在成都看略高一些,那不如来上海看了。”
作为演艺市场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文化消费的潜能正在被进一步挖掘,一系列的惠民举措和营销创新也令演出市场回暖的步伐变得更快。3月1日,南京东路步行街紧邻西藏中路的交界处,新设立的演艺大世界尾票亭以金属光泽和独特造型吸引着如织的游客。
以人民广场为核心的演艺大世界,拥有高密度的剧场群和丰富的演出资源,星罗棋布的小剧场、演艺新空间在过去三年间涌现,承载先锋实验的创意内容,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观众。
演艺大世界服务中心主任康骐告诉第一财经,尾票亭对标的是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出销售模式,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游客提供临期折扣票,开售时间为开演前三天左右。与演艺大世界提供的另一项惠民举措即演出补贴票相比,尾票采取的是更为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参与项目数量更多,范围更广。
据了解,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海宛平剧院、上海长江剧场、上海中国大戏院,亚华湖剧场院线、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3月的部分项目已加入第一批尾票合作计划,上海文广演艺集团的部分热门项目,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旗下的更多剧场、院团,默林集团的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即将加入,开心麻花、机遇星球以及更多的演艺机构、文旅项目合作都在推进中。
3月6日起这一周,尾票亭上新的剧目有音乐剧《马不停蹄的忧伤2》《画皮》《爵是我心》、爵士现场《末路狂花》、京剧《一丈青》、评剧《革命家庭》等,兼顾各个圈层人群。
康骐希望上海市民、全国乃至全球游客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游玩的时候,能够通过尾票亭即时了解到最新的精彩演出,这种差异化的售票模式也比较符合现阶段观众的购票习惯:“大家对自己行程不是特别确定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购买临期票。随着演出排期步入正常节奏,也可以比较明显地拉开早鸟票、正价票和最后阶段尾票的距离,符合目前的售票规律。”
如果演出市场能提供更丰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那么跟随演出到上海旅行的观众,将会越来越多。袁梦说,她看演出也踩过不少“雷”,演员水准参差不齐,剧作太敷衍,音乐不好听,品控不严格,这些体验会让她感到失望:“真正好看的剧还是太少。如果有足够多的好作品,就不会只有几个爆款反复演出,每次还都是一票难求。”她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