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并购金额大幅缩水,创新突围还有哪些机会

在上周末举行的第三届东方医疗峰会上,医疗器械创新成为专家院士和企业投资机构等热议的话题。推动医疗创新转化链各方紧密合作,加速自主创新和医学成果转化落地,是当前医疗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在会上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医疗器械产业从上游理论层面到下游的成果转化,将形成对于泛血管介入治疗范式的变革,诞生一系列的成果,并进行产业升级,从而占领国际制高点。”

葛均波提出医疗器械的六大研究方向,包括“介入器械流体力学与传质问题跨尺度研究”、“生物材料的表面修饰及功能化表面生物构建”、“可降解泛血管切入器械降解行为的材料-力学调控机理”、“泛血管介入生物材料、力学环境与组织/细胞间互作机”、“高配和度泛血管介入器械的标准化研发体系”、“介入治疗后泛血管生态再平衡的问题”等领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医疗器械并购数量增加,金额减少

医疗器械行业受到健康中国战略及制造强国战略利好因素影响,产业基础能力日益增强,国产替代进口趋势明显。医疗器械集采持续推进、未来医保支付方式深化改革等因素,均对医疗器械企业在扩张业务规模降本增效的同时加速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表现低迷。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一份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大型交易大幅减少至72亿美元,平均每起交易金额1300万美元,较上一年的2100万美元大幅缩水。但交易数量持续增长,首次突破500宗,达到542宗。

普华永道指出,由于国内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配备率较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未来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同时,北交所的设立、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扩展至医疗器械,不仅仅增加了医疗器械投资的退出渠道,更使中小创新型医疗器械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打通,资本仍将持续关注医疗器械板块。

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共有27家企业上市,覆盖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介入器械等细分领域;在海外并购方面,2022年海外并购交易19宗,交易金额达11亿美元,主要布局海外先进技术,如神经血管介入产品、心脏创新器械、脑机接口、脑电波收集仪器等,美国及欧洲依然是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

例如健适医疗在过去两年通过资本的迅速扩张收购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资本驱动的医疗器械平台。去年,健适通过收购苏州杰成,踏进了目前最火热的心血管器械赛道——结构心,业内预估该交易金额达到20亿元左右。

健适医疗创始人王欣也在第三届东方医疗创新峰会上分享了“泛血管医疗器械创新的新场景、新技术和新应用”。他认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潜力巨大,这与中国人口老龄化等趋势密不可分。“我们还将持续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引进来。”王欣表示。

增长放缓,医疗器械创新还有哪些机会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对医疗技术最具吸引力的市场。根据普华永道的预估,2021年我国医疗技术市场规模约为700亿美元,该机构预计十年内这一规模可能会翻一番以上,并将使中国的医疗技术市场到2030年达到全球市场的20%左右。

然而,考虑到目前市场的一些不确定性可能会继续存在,也对企业在创新方面提出更大的挑战。

咨询机构麦肯锡在近期发布的一份医疗器械行业报告中指出,政府为医疗技术设备和服务支付高价,是过去的二十年里吸引许多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最近政府采购和医保计划的改革让这种旧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例如,心脏手术中使用的药物洗脱支架的价格在2021年之后降低了超过90%,从过去的近2000美元降至不到100美元。

“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中国的医疗技术市场继续提供巨大的潜力。”麦肯锡报告指出,“医疗科技公司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结合互补优势,以在患者从预防、诊断和治疗到治疗后在患者家中或门诊进行疾病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获取价值。”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田运莹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和国际先进医疗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人民的医疗支出意愿持续走高,且对医疗的升级和普及性有迫切的需求,这些都会共同支持一个长期稳定和向上扩张的医疗器械市场。”

她认为,随着世界形势的复杂化,带量采购和医疗支付改革的同步进行,对本土化研发生产的鼓励以及本土公司竞争力的日趋提升。“我们也看到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有两极化的趋势,能够在产品和商业化模式上不断保持创新并快速在中国市场应用,有选择地通过内生或外部伙伴进行合适的本土化,真正解决不同层级的医生和病人痛点的企业,更有机会迎来发展机会。”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针对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医疗器械的政策调整会带来哪些新的增长引擎,田运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配合对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管线创新和全球新产品引进速度、产品上市进度的新要求,供应链和生产的选择也明确地摆在桌上。”

她同时表示,虽然中国本土医疗创新公司在高速成长,但单个企业的实力和国际领先企业还有差距,想成为在全球也有影响力的企业,通过积极地向内向外投资和并购是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近年来看到越来越多国内首创甚至国际首创的产品和雏形问世,这些本土创新可以来自跨国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或伙伴,也可以来自于国内公司。“田运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今后,医疗企业收购的目的将不再仅限于扩大经销覆盖和基层渗透、或取得低成本生产线,把本土创新中的精华带入国际市场也会成为一个方向。”

关键词: